August 1, 2015

讀書筆記:《港英時代 —— 英國殖民管治術》

文化 , 歷史 , 讀書筆記

英治時代距離越遠,香港人越迷戀英治時期。的確,主權移交十八年,香港人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,大概係「九七前英國佬得,點解九七後大陸唔得?」

相關的文章一直不少,不過是以古諷今,借重溫英治時期的政府表現,去反襯當今特區政府「禮崩樂壞」。所謂分析往往流於表面,或者是「民族性」等無法證偽的解釋。對真正了解英國管理香港的 know-how 完全無幫助。之前李彭廣《管治香港 —— 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》轉載太多英國檔案而分析不足,讀落味同嚼蠟,而且翻譯惡劣,讀中文時想像英文原句才知大概,深感中伏。讀落容易迷失,難見英國治術的 big picture,大概只是其他研究的材料。中伏之後,對鄺建銘這本新作亦有戒心,直至看完讀書會錄影,才決定趁書展時買下看看。

最吸引我的,反而不是甚麼「管治術」,而是讀書會中所強調香港的「國際性」。「香港既是中國的,也是世界的!」一方面香港是國際歷史中有着重要的角色,而不是單單和中國關係密切。書中列舉很多少人提及的例子。

作者用電影製作和發行去帶出香港亦是南洋華人散居(Chinese Dispora)一個點,和東南亞諸國關係密切之餘,這些華人的身份認同有異於「中國人」。電影行業中亦出現「反共」和「親共」之問的博弈。作者對南洋華人了解甚深,所以詳談 Chinese Dispora 的南洋部份,而少提美加澳紐部份(例如這個 Chinese Dispora 電影在美國唐人街發行的影響、遊走美國香港之間的李小龍等),這方面大概可以靠往後著作補遺。

除此之外,日本明治維新時重視香港經驗,一直到二戰都和香港交流密切,戰後同是反共橋頭堡,香港受日本的影響更不用多言。俄國十月革命前後,香港一直是白軍和紅軍的重鎮,類似國共內戰時國共兩黨分別倚靠香港一樣。在越共成立和菲律賓反西班牙獨立運動中,香港都是重要場地。香港本身,更加是多個國際協定的獨立締約方,不是由英國和中國所代表。

英國要管治一個這樣國際化的殖民地,而這個殖民地又在另一大國隔離(不論是強是弱),不可能單單是甚麼甚麼制度就可以解釋的。的確,英國從不怕改變殖民地政府的體制,不時引入體制外精英和改組架構。作者將英帝國的管治哲學濃縮為兩點:the man on the spot should be left with the last word (例如有關香港事務以港督為準)和 prefer reaction to action。讀到這裏,就算抽空這兩句字面解釋,閉目去對比英治時期的政府和特區政府,大概覺悟到全書大概味道。這種海洋國家的管治哲學和大陸國家(如法國)大相逕庭。

John Carroll《Edge of Empires》將二戰前香港如何在帝國之間左右逢源。《港》將分析伸延到二戰後的冷戰時期。一直以來,英帝國保障自己商業利益時,都避免剌激深圳河以北的大大小小政權(清、北洋政府、民國不同時期的廣東政權、國民政府、中共)。二戰後英帝國衰落,對香港影響日減,香港的自主性與日俱增,甚至多次頂撞宗主國。不過自主性還自主性,民主還民主,倫敦和港督都意識到給予香港太多民主會刺激中共,而中共明言視香港民主為港獨,不會容忍。所以香港和英國所有其他殖民地不同,不能自決命運。

最頂癮的是,每當讀得興起,往往就到作者比較九七後特區政府的時間。一比之下,高下立見;再想一想,一殼眼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