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 San Jose Mercury News 自己的講法,Mercury 是指淘金熱時期 San Jose 鄰近有水銀礦,而 Mercury 又指羅馬神話中的信使和商旅之神,傳達信息諸神人信息。原先的 San Jose Mercury 報紙以 Mercury 為名,可謂一語雙關。一直以來,香港和台灣的華文媒體一般都將 San Jose Mercury News 譯為《聖荷西信使報》或者《聖荷西信使新聞》。前者較主流,後者顧及 San Jose Mercury News 由 San Jose Mercury 和 San Jose News 合併的歷史。兩個譯名都合理。
San Jose Mercury News 中的 Mercury 完全和這太陽系行星無關,KTSF 卻莫名其妙地稱之為「聖荷西水星報」。這個譯名之無厘頭,等於將 Washington Post 譯作「華盛頓柱」。奇怪的是,我去年曾向 KTSF 反映,當時以中文維基為例,認為正譯應是「聖荷西信使報」。而今日再上中文維基,條目已經將「聖荷西水星報」列為別名。相關編輯在今年五月才加入,莫非「聖荷西水星報」這個錯譯已經集非成是成為主流之一?
粗略問一下 Google 神,果然,「聖荷西水星報」這個譯名已經廣泛出現在中港台媒體。不過與此同時,在引原名 San Jose Mercury News 的報道當中,絕大多數都會譯作《聖荷西信使報》。這很正常,若果見到 San Jose Mercury News 而去找中文名,就算要在「信使報」和「水星報」中選擇,正常人都會覺得「信使報」較合理。如果是翻炒其他媒體的新聞稿,則一般會照抄「聖荷西水星報」算數。畢竟,對報紙名嚴謹的話,就不會將新聞稿搬字過紙。
若果「信使報」是壓倒性主流而「水星報」只是偶然出現,「水星報」這個誤譯大概不會妹仔大過主人婆。究竟幾時「水星報」開始普遍?這個我不敢斷言,只是觀察到百度百科中 San Jose Mercury News 的條目在 2012 年設立,一直都只稱為「水星報」,搜尋「聖荷西信使報」反而一無所獲。大概解釋了大陸媒體幾乎全部使用「水星報」譯名的原因。
換言之,如果百度百科和簡體字網站是你的消息來源,那麼即使你住在灣區,你也可能只聽過《聖荷西水星報》,以為《聖荷西信使報》是另一份報紙。讀中文維基,則知道兩個名指同一份報紙但不知所以然。要知道真相,唯有靠英文。可悲的是這不是個別例子,以前香港台灣主導華文媒體,華文媒體內容大致可信。隨着簡體字資訊越來越多,越來越多被引用或照抄,識英文就變得越來越緊要。當全世界都講緊「信使之神」的時候,在華文平行世界裏面,講緊的是「水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