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cember 29, 2015

《The China Boom》突破歷史盲點

文化 , 歷史 , 讀書筆記

孔誥烽新書《The China Boom》的書名極其挑釁,開宗明義探討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。以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的新書來講,算是罕見。見書名咁爆,當然急不及待,書未出就上 Amazon pre-order 定先。好在 pre-order 得早,後來連 pre-order 都斷市,認真跨張。

《The China Boom》全書分兩部分,上半部探討中國經濟景氣的歷史背景,下半部研究當今中國對世界秩序的影響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測。就本書主旨而言,下半部才是重點。這部分交代當今中國經濟模式的惡性循環,道破很多有關中國發展的迷思,直指中國無力顛覆現有世界秩序,只能倚賴美國而不會取而代之。中國經濟起飛終將落幕,到時將為世界帶來不穩定。市面上的書評對下半部着墨很多,書目簡介亦以這部份為主。不過,對我衝擊最深的,反而是講歷史的上半部分。拜讀時正在搭長途機,一氣呵成讀完之後發現,自以為了解的歷史,原來處處充滿盲點。

清至民國,有市場無資本家

孔誥烽首先探討為何鴉片戰爭前,市場發達的中國並無如歐洲般,出現資本主義和工業化。明末清初,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非常發達,不比歐州遜色。農業生產力和平民生活質素亦不比歐洲地區差。這個市場經濟,為何並沒有像英國這樣,引發出工業革命?孔誥烽指出英國工業革命之所以發生,源於資本家的出現,這些資本家有錢到一個地步,足以將累積起來資本,引進去高風險高回報的科技研究。這些資本家之所以沒有在清帝國出現,是因為商人家族多培養後代做官。滿清雖然比前朝理解和重視市場經濟, 政府架構又比前朝精簡合理,但朝廷取態卻不利資本累積。當大商家和平民出現糾紛,朝廷的裁決多對大商家不利,不似得英國政府般無條件地支持資本家,工廠工人話知你死。是故,鴉片戰爭前,中國只有發達的市場經濟,而無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。

鴉片戰爭後,清廷比以前更弱,民變更頻繁,連軍事都要靠地方自己負責,朝廷對地方影響力江河日下。工業化需要中央意志,統一融資。朝廷缺錢缺影響力之下,洋務運動當然失敗,情況一路去到民國時期亦未見好轉。與此同時,日本卻成功中央集權,累積舉國資本去進行工業化,終於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修成正果。今年適逢二戰結束七十周年,坊間又一大堆為何中國積弱被列強欺負的分析。「資本累積」縱使只是現象,談不上是原因(其背後的成因才是),但還是個有趣的角度去理解二戰前一世紀的世界局勢。

毛時代打下改革開放基礎

中共建政後頭三十年,黨國體制沒收私有財產和生產力。此舉動幾乎全面摧毀市場經濟,生產力固然低下,但弔詭地累積了舉國資本,搾取農村的經濟生產去支持城市工業化。在計劃經濟之下,農村要由城市買貴肥料和機器,將農村的資源搾到城市。與此同時,民不聊生的農民受戶籍政策所限,不能移民到城市,唯有放棄土地禽畜,投身人民公社。結果中國和蘇聯一樣實現了農業集體化(collectivization)。兩者分別只在手段:史太林處決異議農民,毛澤東餓死他們。孔誥烽特別提到農村的人民公社舒緩了城市的人口壓力。每當城市工業產能過剩,工廠停頓,失業率高企,中共就發動「上山下鄉」,調動城市後生仔到農村。「上山下鄉」原來有經濟作用。毛澤東時代對農村的補償,只有教育和醫療。當改革開放展開時,農村人口普遍都識字和健康。

中共透過搾取農村去達成工業化,令其不用向外借錢。當八十年代,不少南美、非州、東南亞國家,甚至華沙公約陣營國家(呀,原來共產國家都會向外借錢)陷入債務危機時,中國卻可以獨善其身,改革開放後才有條件引進投資而不用還債。

一般史觀都會將改革開放視為分水嶺,尤其文革之後,百廢待興,救世主鄧小平糾正狂人毛澤東,甚少會強調毛澤東時代會為改革開放打下基礎。孔誥烽不否認改革開放確實改弦更張,影響深遠,但如此同時,毛澤東時代亦打下不少基礎,到鄧小平上台,只欠東風。唯有這樣看待毛澤東時代,才得真正理解當今中國經濟的本質。要感受一下箇中連續性,可以隨便揀幾隻 H 股的業務,甚麼中石油,甚麼馬鋼,十居其九都是由毛澤東時代,計劃經濟下的「單位」化身轉世,合體分拆而成。

千禧年以來,中共一直死撐

一般人對改革開放的印象,大多都是自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開始,一直順景到今日。九十年代獲美帝最惠國待遇,千禧年入世貿,證明中國經濟「國際化」獲國際認同。金融海嘯之下,歐美元氣大傷之時,強國更加金槍不倒,雄起到不得了。《The China Boom》重新審視這段改革開放史,揭發這個印象背後盲點甚多。

八九年民主運動被鎮壓後,中共為了突破世界封鎖,決定接受國企改革,過程由美國華爾街大行主導(例如高盛和摩根)。這次改革將國企重組成美式企業,陸續在香港上市。不過這些國企效率低下,遠低於民營企業,卻可以向國家銀行近乎無條件借錢,搞到不良貸款高企收場。1999 年,中共要將債務重組,創立四間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四間國家銀行的不良貸款(農行、中銀、工行、建行,買咗睇路),並發十年債券給這四間國家銀行。原本計劃用十年時間,提高國企效率。不過事與願違,國企一方面得到政府偏幫,與民爭利,將民企趕絕,但另一方面低效率依舊,成為太子黨的提款機。孔誥烽有詳細分析,總之到了 2009 年,這批十年債券要續期,債冚債。計落,2019 年距離不遠,到時會點,值得關注。

支爆睇路

中國經濟景氣,一直由出口帶動。振興內需講了多年,還是得個講字。2009 年金融海嘯之後,全球需求下滑,中國唯有大量印銀紙去頂住,結果借錢利率奇低,地方銀行紛紛走去興建一個二個搵鬼去的「鬼城」和「鬼商場」。短期的 GDP 谷高了,但幾乎肯定永不回本,不過是個計時炸彈。這類工程當中,最為港人熟悉的莫過於高鐵。高鐵(或者 2011 年出事後叫的「動車」)表面風光,背後卻要靠着補助去壓低票價。人為的低票價頂死了鐵路部和鐵路供應商。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。 #ThisIsChina

正如孔誥烽在結語指出,中國需要根本的經濟重整(economic rebalancing),但政治現實是否容許,卻成疑問。大多數政治局常委都出身沿海省份,其家族和黨羽都是出口主導經濟的既得利益者,振興內需卻涉及向內陸地區的資源再分配。2015 年尾,相信無人會否認中國自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景氣已經走到盡頭。接下來會是甚麼光景,對香港和全世界會帶來甚麼危甚麼機,無人可以斷言。現時最急切的,倒是重溫中國走到如斯境地的遠因近因導火線。《The China Boom》信息量巨大,可謂應時之作,值得細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