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il 24, 2016

本土我城,矯情我城

文化 , 時事
香港夜景(Source: Wikipedia Commons)

不知幾時開始流行叫香港做「我城」。雨傘革命時跑出一大堆甚麼「守護我城」、「我衛我城」,幾個禮拜前進化成「自決我城」,頗有南京大屠殺的氣勢。早幾日更由石頭爆出了來篇甚麼「香港前途決議文」,point 得嗰四個,「我城」一詞就出現了六次之多。

第一次聽到「XX 我城」就已經很厭惡,但說不出所以然。經過這一年多的觀察,堅持用「我城」作口號招徠的個人團體,又確實一律膠味濃郁,似乎這個本能反應,並非無因。

香港孕育七百萬香港人,七百萬香港人成就香港。「我城」一詞,卻將這單一的「我」和「城」等量齊觀,自大非常,連李嘉誠都未必敢。當然,等量齊觀並非出於自大,而係自我中心,時刻想像以全香港做自己英雄事跡的佈景版。現實上即使屢戰屢敗,都要以最悽美的身影見證「我城」淪落。提出「自決我城」的新政黨「香港眾志」,靈魂人物黃之鋒的文集就取名《我不是英雄》。此地無銀三百両,黃英雄的自我形象,背景想必又是「我城」中甚麼人山人海,甚麼雨傘催淚彈。

自 high 的矯情由自可,將「香港」貶為一個甚麼「城」先至令我把幾火。香港不是太古城、沙田第一城、玩具反斗城,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城市,一個大都會,一個城邦,根本就是一個實然國家。香港有城有鄉,除了人口密集的港九新市鎮,亦有新界圍村郊野公園,比不少城邦更完整,是香港人的祖國。「我城」一詞卻硬要將香港矮化成一個虛無的「城」,潛台詞就是「香港獨立不能」。

據說「我城」一詞源自西西同名小說。書我未讀過,但印象中西西的作品很本土地道。會考時讀過她的作品《店鋪》,談不上喜歡,但畢竟是本土文學作品,以香港為主體寫生活,走出國愁家恨的框框。《我城》結集成書,時維七八十年代之交。當時香港前途未明,香港主流擔心主權移交,希望維持現狀,但政治正確的主張卻只有「愛國反共」和「愛國親共」選擇。支持維持現狀的主流,有理說不出,有情也只能透過香港為主體的文學抒發排解。曾幾何時,用「我城」面對「我國」,代表着香港人有權為自己打算,無義務服侍國共兩黨。大義凜然,但無可奈何,主權還是被移交。

時移勢易,今時今日香港本土思潮早已成勢,要論證香港獨立有理有利有節,大條道理,理論多多。城邦論、民族論、遺民論,歸英論百花齊放;對香港前途的想像更加目不暇及,建國、港獨、城邦、歸英都有人主張,只差未有人建議加入美利堅合眾國。最近幾個月,有關港獨討論終於攻陷主流媒體。港人自決,勢必成為今屆立法會選舉重要議題。在這個環境下,反覆使用三十年前那個無可奈何的詞彙去闡述政綱,有的是矯情地自傷自憐,有的則係打着紅旗反紅旗,掛自主之名反對港人自主。不用分那麼細,矯情的、存心搵笨的,都是賤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