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統中西史的嘗試 《 世界史的誕生》

3/10/2014 文化 , 歷史 , 舊文復刻 , 讀書筆記

一月初返香港路過見到《世界史的誕生》在熱賣,似乎中譯版出了不久。從未聽過岡田英弘,但見簡介頗級引,即買。原本以為會有好多歷史概念,讀落覺得異常流暢,故事多於概念。不知不覺由頭讀到尾,一氣呵成。

《 世界史的誕生》寫於九二年,對象是日本讀者,對當時日本歷史課程分開東洋史和西洋史感到懊惱。鎅下人不知道現在日本歷史課程為何,但這情況和香港初中歷史課程相似,中史和世界史(實情為歐洲史,由古埃及巴比侖,希臘羅馬講起)分別成科。

作者探討兩史不能融和的原因。中史史觀由司馬遷史記定調,以中國帝國為中心,旨在確立政權合法性(正統、正朔)。西洋史觀則著重記錄歐洲和亞洲之間的二元對立,猶如正邪對決。作者認為到現在(九二年)歐美仍然如此,在國際關係上自恃正義的一方。作者亦提到舊約聖經,但認為對史觀影響不大,而新約聖經則再不以記事為主,所以不提。

分析之後是故事,作者平敍歐亞大陸中間出現的一個又一個遊牧民族。由匈奴/匈人起,到鮮卑、突厥、回鶻、契丹,遠至中亞的日耳曼、羅斯、欽察人等等,逐個遷徙征服逃亡的歷史,一路講到蒙古帝國。然後論證以蒙古帝國作為「世界史」的開端最合理。所謂「世界史」,我想作者是指現代史。這個「世界史」可以將華文世界(書中的「中國世界」) 和以羅馬帝國為中心的歐洲歷史連繫起來,有一個無矛盾的論述(narrative)。作者認為蒙古帝國的遺產在於: 不少現代國家都是「蒙古化」了的國家,包括「中國」、俄羅斯等。要了解這些國家,必須先了解蒙古帝國。

很難相信此書成書於廿年前,因為不少論點我近年才從新著作中讀到,例如明大體繼承了元制,與宋相去甚遠。明實際上是蒙古帝國的中國版 / 漢化版,即使皇帝是漢人(書中的「中國人」) 。清則是多民族帝國,版圖包括中國,在中國地區行 「大清律例」。清帝國的君主對漢人是皇帝,對蒙古人是汗。所以民國和中共繼承清版圖時,都需要假扮清為中國朝代。這些論點和近年風頭盡出,中共猛列評擊的新清史一脈相承。

香港學生讀完初中中史,大概會覺得元是一個過渡朝代,短短八十九年來去匆匆。而且野蠻的蒙古人未及漢化,即被趕回草原,淪為「北元」這個流亡政權。事實上北元維持甚久,影響力遍及周邊地區,而且不承認明為合法政權,只視明為自己對中國地方的管家。雖然元帝國人分四等,但亦有辦科舉,不少漢人入仕。

書中提到不少日文誤譯,例如將 Roman emperor 譯為「皇帝」,feudalism 譯為「封建」,nationalism 譯為「民族」。 主要是由於東洋史西洋史不通所致,結果不單誤導日本人,當這些翻譯傳到中國後,亦影響中國人理解西洋史。

不過有些論點值得商榷:
  • 作者非常著意隋唐為鮮卑政權。 我不敢苟同。無可否認楊堅李淵有鮮卑血統,而是漢人與鮮卑人的分別只在自身認同。據陳寅恪考據,南北朝末年,鮮卑人漢人血統已不可分,一人可能在一生中易服改名好幾次。斟酌隋唐君主血統已無意義,重要的是隋唐以漢文為官方語言,和前朝無異。而且無證據顯示隋唐對鮮卑人和漢人有任何差異對待。去到唐末,已不見有鮮卑描述。說朱全忠篡位令政權重落漢人之手更是大謬。
  •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中的紙鈔和信用制度始於金帝國,再由蒙古帝國傳至歐亞大陸其他地區,例如威尼斯。這和一般歷史講法不同。一般講法現代金融制度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發展,業者多為猶太人。
  • 書中提到回鶻和突厥不同源,與一般講法不同。
  • 書中提到日耳曼即鮮卑,我未見有其他學術佐證。
  • 書在九二年完成,作者視美日歐盟為世界三巨頭,並且預測中國俄羅斯不可能發展資本主義。現在讀來頗滑稽。
總括而言,遊牧民族史很有啟發性,瑕不掩瑜,值得一讀。

寫於 2014 年 3 月
上載於 2016 年 6 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