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古城永安清貨大減價(鎅下人攝) |
卅幾年前一出世就住在太古城, 每次返鄉探親都住在太古城的老家。近幾年看着一間間自出娘胎就駐守太古城的老店搬走。繼歐化之後,現在連永安也逃不出撤離的命運。太古城沒有最陌生,只有更陌生。
今時今日,太古城彷彿成為「中產」代名詞。氣派不及半山西九,而且樓齡不低,但又不算是上車盤。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不知何時開始,講起香港幾十年樓價變遷,都愛以太古城為例子,說明投資地產有賺無蝕,而且風險低。無論樓價起起跌跌,無論通縮又好,股災又好,樓價會戰勝歸來。
其實卅年前的太古城並不如此。八十年代初,康山仍是一座山,地鐵未通,東區走廊未建。要出「市區」(銅鑼灣至中環一帶),所有陸上交通都要塞英皇道,巴士、小巴、電車無一倖免。就算後來東區走廊開通,地鐵港島線通車,太古城仍然草根。當時太古坊仍是一堆工業大厦,今日太古城和太古坊之間的靚靚花園,當時仍是一塊石屎空地。細個常常在那裏跟隊踩單車踢波。後來工厦陸續變身成為甲級寫字樓,慢慢變成太古坊。環境優美了,但免費踢波的空間不見了。
太古城的店鋪食肆,在這十幾年間,亦慢慢變調。以前的庶民食肆平靚正,一直到中一之前,逢星期日下午都會到太茂路的城都餐廳食午餐。九十年代初,三十幾元有成個西式大餐,餐包、餐湯、主菜、咖啡或荼,而且因為是熟客,待應姐姐往往會另加雪榚。雖然裝修簡樸,但質素一點不輸高級食肆。細個第一次食田螺,就在城都餐廳。後來餐廳火燭,之後多番轉手之後就再無去,現為韓燒,收費頗貴。
太古城士紳化(gentrification)的重災區,莫過於太古城中心。以前去得最多太古城皇宮和後來的海天皇宮,雖然喧嘩嘈吵,但勝在食物選擇多,不用預先填紙,見到點心車,點心貎似新鮮就會即興點菜。今日太古城所有荼樓,全都貴夾唔飽。食肆貴夾唔飽,店鋪就更加窮人勿近。今次回港,在中心二期 atrium 一望四周,目光所及絕大多數店鋪都無中文名,很多連鋪頭名連英文都不是,想讀鋪頭名都驚讀錯。中文商鋪名錄,其實不是中文。以前放學行太古城中心,去逛無印良品、後來的 log-on,算是最有品味的 window shopping。殊不知在今日,以上賣的都已經算是平價貨。
中文商鋪名錄,其實不是中文。 |
在這些變遷之下,永安的存在,算是心靈上一絲慰藉。有甚麼要買,還是可以去永安格一格價。永安有很多優惠,但很複雜。單單以太古城店清貨為例,現金代用劵有兩種,印花優惠又有兩種,再加上各式商品各自的優惠。但就正正因為優惠夠複雜,如果識慳,就確實慳好很多。永安的佈局,維持八十年代百貨公司的密密麻麻,盡用空間去攞最多貨,和高檔百貨講求「購物經驗」不同。對於草根階層,最佳的購物經驗就是以最少錢買最多東西。隨着越來越多店鋪不以居民為顧客目標,相比起附近寫字樓商務生意,居民的消費微不足道。在這種氛圍下,永安久不久為太古城居民提供的優惠,就像沙漠中的幾滴水一樣,告訴老街坊太古城淪陷區仍然有貨可買,不一定要遠去康怡康山大後方。
令人安慰的是,「誠品生活」是四個簡單的中文字,日後不怕讀錯。只不過,對於當年因緣際會有幸入住上車盤太古城的老街坊來說,昔日「消閒購物、樣樣稱心」的太古城中心,隨着永安撤退正式一去不復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