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tember 15, 2015

死返俄羅斯,Rachmaninoff 點諗?

文化 , 時事 , 歷史
Grave of Sergei Rachmaninoff
Rachmaninoff 之墓,背後為傳統東正教十字架。(Wikipedia Commons)

平日上網見到俄國作曲家 Rachmaninoff,大多是有關 concert 資訊,邊個喺邊度彈邊首,又或者歷史專題中出現一下,從未想過會在國際新聞版見到。起初還以為又係惡搞新聞網如 The Onion 之流串爆普京大帝。睇清楚,咦,原來是 New York Times。

話說上個月俄國文化部長公開發言指 Rachmaninoff 一直希望在祖國安葬,應該將其骸骨運去俄國。又指美國企圖將 Rachmaninoff 「私有化」(privatizing),將他塑造成俄裔美國人。還指控 Rachmaninoff 在紐約州的墓園缺乏打理,日久失修云云。當中「Rachmaninoff 點諗」的文獻在美國國會圖書館,去年俄羅斯和美國就此開過官方會議,但因為克里米亞局勢有變而中斷。有電台訪問會議中的關鍵專家證人 Simon Morrison 教授,Morrison 指俄國的所謂「證據」,不過是指 Rachmaninoff 流亡在瑞士期間,向胞妹提及對自己的瑞士大宅非常滿意,滿意到「死在此也無妨」,僅此而矣。就算 Rachmaninoff 當時是正經交代身後事,都只是講緊瑞士而非俄國,但亦有見解認為上文下理只是強調「瑞士呢度好好住」。


Simon Morrison 教授接受電台訪問。Morrison 在美俄會談間出任專家證人。

Rachmaninoff 出身精英世家,不太顯赫但好歹也屬於資產階級。1917 年俄國變天,局勢到年底變得明朗,列寧帶領布爾什維克上台。一見勢色不對, Rachmaninoff 就放棄幾乎所有財產,帶着妻子女兒和一批手稿出走,先到北歐再到美國。Rachmaninoff 的鋼琴演奏在美國很受歡迎,在三十年代已經有錢在瑞士起大宅作暑期渡假屋,而這座大宅,今日俄國亦想染指。1943 年,Rachmaninoff 入籍成為美國公民,幾個星期後逝世。礙於當時二戰正酣,就算 Rachmaninoff 真係堅想葬在瑞士,時局亦不容許,結果長眠在 New York State 的 Kensico Cemetery 至今。

Rachmaninoff 出走俄國,放棄一切,需要很大勇氣。後來在美國撈得風生水起,證明出走是對的。另一位大師 Prokofiev 和 Rachmaninoff 差不多同時期出走,但在歐美世界發展不如意,後來回流蘇聯。結果自己老婆被指賣國,自己作品被政治局批判。同時被政治局批判的,還有 Shostakovich,其第五交響曲的創作背景最為美國古典樂迷所熟悉,每次演奏會的 concert notes 都大書特書。Shostakovich 當年被迫撤回第四交響曲,究竟第五交響曲是要迎合史太林風格,還是突顯核突史太林 style 荒謬的高級諷刺?至今還是個謎。

在美國古典樂迷心目中,蘇共打壓藝術創作,遺臭萬年。但他們之所以見識到蘇共可惡,正正是透過在演奏廳欣賞蘇共時代的作品。相比之下,蘇共的忤逆子中共就高明得多。蘇共的政治審查,審查的是精緻藝術,御用評論人要藉口抽秤,也要用藝術語言。中共索性將藝術品味破壞到不能登大雅之堂。蘇共治下藝術家要坐冷板凳,中共治下的藝術家不是被鬥到死剩半條命,就是成為權貴馬屁精。文革時期,中共集合全國所謂「一線」藝術家之力集體創作和改篇的《黃河協奏曲》,和中共其他文藝風格一樣,毫無深度內涵,由開頭鳩叫到尾。和今日大陸歌唱節目的鳩叫風格,一脈相承。聽完 Shostakovich 的第五交響曲,再聽《黃河協奏曲》,就會明白為何美國古典樂迷從未聽過強國作品,對中共殲滅全民藝術品味的暴行一無所知。

普京大帝動作多多,矢志要同時繼承沙俄和蘇聯的帝國榮光。放風接回 Rachmaninoff 骸骨只是恍子,成功與否都只為鞏固國內支持。蘇共並無取諦傳統芭蕾舞等精緻藝術,俄羅斯的傳統文化根基猶在,今日的帝國想像才得以成立,普京的如意算盤才打得響。強國經歷文革,文化品味殆盡,穿起龍袍不似太子。強國主席習總即將訪美,在紐約迎接他的,是大媽舞


Rachmaninoff 佳作甚多。電影《Shine》令很多非樂迷接觸到第三鋼琴協奏曲。



Shostakovich 第五交響曲,成於蘇聯史太林時代。


少年李雲迪彈《黃河協奏曲》。樂曲一味鳩叫,和李雲迪擅長的蕭邦大相逕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