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中的中華民國展品,佔地逾十萬呎,包括紫禁城太和殿的彷製品。(San Francisco History Center,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) |
到三藩市機場 check 完 in 去廁所,突然發現有個模型展,櫥窗內有一個個中式塔的模型。起初趕住去廁所無為意,以為又係甚麼強國小學雞作品展。一身鬆晒洗完手出來看清楚,才發現這些模型有一百年歷史。
1919年的 Palace of Fine Arts,為巴拿馬博覽會而建 。(wikipedia commons) |
1915年,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是三藩市的盛事,一方面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,另一方面宣告三藩市正式走出十一年前大地震的陰影,火鳳凰重生。博覽會場地 Palace of Fine Arts 今日已成遊客必到影相勝地。1906年大地震幾乎將三藩市移為平地,連市府大樓都不能幸免(唐人街更加不用提),重建工程一直都 1915年才正式告一段落。上月慶祝百週年的市府大樓,正正就在這年啟用,而三藩市亦有一系列博覽會百週年的慶祝活動,可見博覽會在三藩市的歷史地位。
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博覽會中展品眾多,展品佔地逾十萬呎,包括彷製了紫禁城太和殿出來。這些模型手工不俗,完全滿足到當時歐美對東亞文化的獵奇心態。不過更有趣的是,製作這些模型的,原來是天主教耶穌會的工藝場。
土山灣工藝場。圖中穿黑巴唐裝者為主管修士 Beck。(鎅下人攝) |
耶穌會明朝時來華,在士大夫之間傳教,最著名的漢人教徒莫過於徐光啟。後來清帝國趕走傳教士,傳教士要到鴉片戰爭之後才「隨着列強軍旗而來」。落腳點好自然選在徐光啟後人聚居的徐家匯。隨着上海崛起,上海附近的徐家匯亦發展成一個天主教小鎮,有學校、孤兒院、自然科學博物館等。1916年博覽會時,耶穌會經營的土山灣工藝院由修士 Brother Beck 打理,為有藝術天份的孤兒提供在職訓練。展覽插圖中,穿唐裝的白人就是他。至於當中有無剝削成分,鎅下人不得而知。
一百年前的模型說明。(鎅下人攝) |
模型說明書中的中國地圖,但不含滿蒙回藏台灣,顯示民國初年,民間對中國領土觀念模糊。(鎅下人攝) |
最吸引鎅下人的,是這本模型說明書。單單是地圖就封存了一百年前的概念和習慣。雖然袁世凱政府名義上繼承清帝國版圖,但在民間社會,繪製中國地圖而省略滿蒙回藏台灣,一點問題都無,全無違和感。威妥瑪拼音由清末民初開始成為官話拼音的主流,直至九十年代還是學術書的標準拼音法,在台灣更一直沿用至千禧年左右。不過自七十年代中共進入聯合國起,強推普通話拼音之後,不少沿用多年英文地名都被改,Kwangtung 變 Guangdong, Kwangchow 變 Guangzhou。不過錯有錯着,正正因為中共如此暴力用普通話拼音取代歷史用字,很多歷史文獻因此避過沾上強國味的命運,例如這本説明書。
三藩市機場的土山灣工藝品展。(鎅下人攝) |
每個模型都很精細,逐個模型睇下睇下,竟然看了半個鐘之多。好在夠時間,early bird gets the worm,早 check in 果然有着數!
展覽網上版:http://www.flysfo.com/museum/exhibitions/tushanwan-pagodas-models-1915-panama-pacific-international-exposi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