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流行文化的真正腹地:海外港人

8/10/2015 時事 , 海外港人 , 生活
在美國不能收看 HKTV

幾年前王維基的香港電視不獲發牌,無緣在大氣電波啟播手頭上劇集,令香港大眾失望。後來王維基嘗試轉型成為網購平台,用劇集帶來人流,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,正到近月正式宣佈不再拍新劇,專心發展網上購物。不過其網上購物平台,除了得到《蘋果》大力吹捧之外(或者有廣告利益考慮),不見得令人眼前一亮。

王維基一向是維穩商人,最多間中像田少講一兩句人話,政治上一向可靠。近日更自爆 2012 年特首選舉投梁振英。有關王維基辦電視台的死因,今日鎅下人仍然維持當時 2013 年 10 月的判斷:是文化原因多於現實政治。

單一制政府容不下地方語言,因為地方語言會產生地方意識,同聲同氣的人會產生小圈子,同聲同氣地抵抗來自首都的意旨。不論「中央」民主與否,單一制政府都要一統語言,令全國人口可以互換。而國家語言一定是首都語言。越接近首都的人,在職場官場商場學術界各行各業中,越有優勢。放諸香港現況,中共就是要消滅粵語在香港的主導地位,令其淪為土話。在學校強推普教中,令新一代不能由粵語理解書面語所盛載的高深抽象內容。政府帶頭強推大陸用語,在大眾傳播媒介強推大陸譯名,迫人用普通語去理解所翻譯的原名原文。在電視工業中,粵語節目可以存在,但一定要是普通話節目的老土版。可以有粵語電視劇,但絕大部份一定要膠,不能威脅到大陸台灣劇的潮流地位。影壇樂壇亦都如此。王維基聲稱要拍有水準粵語電視劇,就算不能復興粵語流行文化,都會是中共消滅粵語的阻力。

每當談起香港流行文化的沒落,都會有人提到香港市場太細,容納不到幾多間電視台,容納不到幾多間電影公司,甚至容納不到幾多歌手。電視台、電影投資、唱片公司要有盈利,就一定要北望神州。電視要拍到大陸人看得明。電影要合拍以便在大陸上畫。歌手要上大陸節目谷人氣,即使唱歌要鳩叫蒙面都在所不惜。

王維基被留難,無法開台之後,大概亦這樣認為,所以賣掉 HKTV 劇集的大陸版權。賣去大陸本無不可,但他的最大敗筆,就是賣掉大陸版權之餘,將 HKTV 劇集限制在香港播放。既不賣去版權給海外華人媒體,又無開放劇集予海外華人收看(例如播放時落相關廣告,細節不用由我去教王維基)。結果是極少數海外華人千辛萬苦去翻牆扮香港觀眾,當中大多數看完一兩套話題作之後就無以為繼。不能怪他們不堅持,看電視是消閒,不是修鍊。

在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,大陸市場不是封閉就是盗版當道。歌影視行業的市場,除了香港本土,就是「賣埠」,以東南亞和美加澳紐為主。即使時至今日,無線劇沒有最膠只有更膠,無線的美國台仍未執笠。除了美國本土新聞之外,播的就是 CCTVB 香港新聞和膠劇。鎅下人很多朋友都買了 TVPad,一樣類似小米盒子的 on demand 電視,為的就是看無線膠劇。百幾年前織成的華僑網絡,至今仍堅固無比。

和當年黃金時代不同的是,網絡令世界變平。在三藩市的金山阿伯和在香港的維園阿伯可以同時從同一個 facebook,同一個報紙網上版接收最新新聞。現時的網台網媒,海外受眾所佔比例亦不輕。今日機票亦比幾十年前平得多,遊走多地的人多得很。在美國讀書但每年在香港放幾個月假的學生越來越多,在香港生活但過多倫多小住幾個月的,亦大有人在。將 HKTV 限制在香港播放,去到外國要千辛萬苦去睇,不如不睇。

當然,就算放棄海外港人係「最大敗筆」,也不代表單單擁抱海外港人就可以起死會生。但當最思鄉,對劇集最飢不擇食的海外港人都看不到 HKTV,就很難期望 HKTV 在全世界有任何能見度可言。的確,HKTV 開播不到三個月,就再無聽過 HKTV 電視劇的消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