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移民進駐前的唐人街《Flower Drum Song》

6/07/2015 文化 , 歷史 , 海外港人

究竟六十年代之前的三藩市唐人街是點樣的?學術書固然記載很多史實,羅列很多數字,但要感受當時的氛圍,往往要靠小說、口述歷史。因緣際會下知道有《Flower Drum Song》這部舞台劇,決定在  Asian-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 一看。

《Flower Drum Song》原是一本小說,百老匯舞台劇改篇於 1958 年。隨後的電視亦以舞台劇為藍本。《Flower Drum Song》小說原名《Grant Avenue》,三藩市灣區居民一聽就知小說以三藩市唐人街為場景。我看的是 1962 年荷里活電影版,細節跟小說未必相冋,而且相信劇本大為簡化,所以無意討論情節,反正看舞台劇都是聽歌為主。

故事一開始香港偷渡來的兩父女拿着一封中文信,到處問路。奈何路人全是華人口面,絕大部分都看不懂中文,即使他們全是華人口面。今日的觀眾可以覺得難以置信,唐人街不就是不諳英文的華人避世所嗎?的確,絕大部份路人看不懂中文可能誇張,當時的老一輩還是以粵語為主(台山話、廣府話)。但有理由相信在五十年代末的唐人街,看不懂中文的懂的人多。事關美國自十九世紀後期排華之來,到美華人數目大減。即使 1906 三藩市大地震之後有不少假移民 (所謂 paper son, 有機會詳談),美國華人移民數目一直在下降之中。到四十年代都了一個臨界點:在美出生的華人(絕大多數成為「竹升仔女」)比移民美國的華人多!儘管排華法在二戰期間被廢除,在小說成書時的五十年代,中國移民配額仍然少得可憐。再加上當時三藩市灣區很多中產住宅區有種族限制,所以不少土生土長華人,就算經濟環境許可,都不能搬出唐人街一帶。這一點有很多其實口述歷史證實。華人大舉移民美國,是在 1965 年移民改革之後。

今日在灣區華人眾多,正宗食肆都很多,不用捱美式唐餐。難以想像小弟以前在midwest 小鎮讀書,見到 Panda Express 終於開業的興奮。其實在華人數目少,持續下降的時代,唐人街主要做遊客生意(到今天,遊客仍是唐人街人流一大部份)。而唐餐館最歡迎的碟頭飯就是 Chop Suey (雜碎)。雜碎只是餸頭餸尾,甚至隔夜菜炒埋一碟,但 somehow 在美國大紅,不少唐餐館都以雜碎招徠,甚至做招牌(詳細歷史日後再談)。劇中 Chop Suey 一歌,我們看來騎呢得很(其實幾搞笑),尤其中間一段亂來的廣東話(聽了多次仍然搞不清楚所有字),好明顯鬼佬亂將中華文化東拉西扯討好同樣不諎中華文化的觀眾,連 kowtow 磕頭都可以同躹躬混淆。舞台劇曲目大多如此,Broadway 曲風灑一兩下五聲音諧就當係中樂。在廿一世紀,這叫打機音樂。


DVD 版的片尾制作等輯比電影一樣值得看。需知在六十年代初,百老匯和荷里活都以白人為主,絕少亞洲演員,有的亦只是配角。《Flower Drum Song》在當時是劃時代的作品,非但以亞洲演員做主角,更以亞洲演員為大多數為大多數。所以不要強求當中 casting 不似 fresh off the boat 新移民。觀乎時至今日 2015 年,ABC sitcom 《Fresh off the Boat》的新移民夫婦都不似在台灣長大,更有一名混血兒子。以此標準,1962 年的《Flower Drum Song》無找白人擔正,已經很進步。

《Flower Drum Song》作者 C.Y. Lee 本身在美國土生土長,這個故事提供一個由竹升仔的角度看華人移民。究竟他們是怎樣看自己的身世,自己的金山阿伯公母?當然,《Flower》只是暢銷小說,電影舞台劇又一再簡化,對象又係主流美國觀眾,似乎着墨不深。但戲中兩代之間的文化差異,則是所有移民家庭中永恆的衝突,永不止息。